《目送》读后感(集合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页上的这段文字,心中总会感慨一番,觉得作者有种悲凉的味道,也许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离别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华安,华飞。十七岁,正值最叛逆的时刻。
他只是勉强地理解着母亲的温情,厌恶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脸上,勉强让离他很远的母亲抱住他的影子,空荡荡的影子。或是有时在用餐鄙视着母亲引以为傲的学识:“你怎样才明白?”以自己相对前卫的思想,抨击着母亲那“过时”的观念,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风格,不可理喻着关于母亲对于人生的见解。也许这就是代沟吧,可怕的代沟。听着母亲电话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话语,不禁心生恼怒,以同样的方式“赠送”给母亲,使母亲的心,变得伤痕累累,也变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只记得从前的点点滴滴,忘了身后的繁华世界。
她总是在做同样的事,在问同样的问题,期盼着女儿的回归,疑惑着“你是我女儿吗”的问题,有时虽然应对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儿,却依旧不认识,还一向在喊“女儿女儿,我的女儿呢”。无奈,她永远都不明白了。也许她刚刚问过的问题会再问一遍,刚刚吃过的零食会期望你再给她一份,她认为自己没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顾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明白了,让做作者感到无可奈何,花儿总是要落去的,小草总是要枯萎的,再参天的大树总有一天也会轰然倒下。使一个作为女儿的心,伤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亲。一个军人,年迈的老人。记着故乡,有着尊严,意志坚定的老军人。
他送作者去大学,以前,却只是送到一个无人、静静的地方,不想让女儿在大学里出丑――他开的车子不够好。虽然他很想继续把女儿送到校门口,但是这样的车子实在不适合送一个大学教授。在他看来,女儿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严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以前,他会念着《陈情表》,而音,变得婉转凄楚,会聆听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泪下。如今,他却魂归了,故里是他一向想去的地方。可满足了他,却使女儿心中无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小路这边呆呆地望着远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发出强劲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来,然而,又倏尔布满了坚定、担忧、不舍的坚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头,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将所有的情感挥霍在这茫茫的空气中,看着它们像一粒粒微尘,落到各地,消散。这是不可改变的结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别,属于自己的亲情。
《目送》读后感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时隔多日,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有些事,某些景,一些人,在我本已斑驳的记忆里渐次清晰。有些话,本该早些说出口,却被我无声吞咽。此刻,又皆跃然纸上,流淌不息。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一种特异功能——总能在万千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无比准确清楚地捕捉到他要找寻的那个身影。
他们的名字叫父母。
始终记得,大一那年,父亲在老家火车站送我时的场景。
彼时,我们每人手中都拖着一个皮箱,只是父亲手中的那个,像一个严重积水的矮熊,笨重且又肿大。从数百米外的公交车站,一直拖到狭窄拥挤的车厢小道,最后再用他坚实的'臂膀,托举到我头顶的行李存放台上。
然后,他转身,用极其严肃的口吻第无数次告诫我:“今后你一个人出门在外,事事都要谨慎小心,切不可……要注意安全,出门一定要和别人一起……”
终于,我怀着无奈又无语的心情目送他一步一回头地走出车厢,而后,开始为这来之不易的解放与自由在心下暗暗庆幸不已。
火车如期开动,我拉开遮挡视线的车帘放飞我彼时轻松的心情。一转头,却看到父亲依旧站在我们登车时的那个站台,正朝着我车窗这边笨拙地挥手告别。
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看他挥手,竟与电视里播放了无数次的那些老套又滑稽的桥段有几分的雷同。
我是否该取笑父亲那笨拙的挥手姿势呢?
火车的轰鸣声继续不止,载着我奔向他视线的尽头,只余他执拗地站在车尾的那头,目光触不到火车移动方向的另一个尽头。
彼时,正值初春,而我却看到父亲早生的华发与这万物勃发的时代大潮流极其地不相适应,沧桑地在风中随他一同朝我笨拙地挥手告别。
或许,是火车的渐渐驶离给我造成的视觉错觉。忽然发现,父亲曾经在我眼中的高大形象瞬间土崩瓦解。彼时,他像一棵气息奄奄的佝偻老树,无声地伫立在原地,目送曾经长在他枝头的叶,翩翩飘向他根茎所触及不到的另一方天地,再无力去挽回些什么。
最终,他在我视野中慢慢缩减成一个圆点,直至,消失不见。
火车前,是我心飞往的方向,火车后,是他心没落的地方。
我不知道,那天父亲究竟在原地站了多久,又目送了我远去的背影有多久。只知道,次日,我打电话回家向他们报平安时,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的那句抱怨:“你爸真傻,昨天去送你时,明知道风大,还穿那么少,回来就感冒了……”
彼时,我并不懂,父母目送子女渐渐远去背影的眼底里,究竟深藏着什么。只知道,那天,我从父亲伫立在站台上略显伛偻的身影与久久凝望的目光中,隐隐感到丝丝的落寞、无力与凄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3日升日落,花开花谢,生命的脚步永不停歇。孩子长大了要远航;朋友相聚了终会散去;父母老了终将要离去;而自己,也不再是当年的青涩模样……
曾看过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作者年轻狂少时不理解长辈关爱的懊悔;也读过林非的《离别》,体会那种宏大的老一代对年轻一代不舍的别离;而龙应台的《目送》,作者却用女性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朴实的语言、深 ……此处隐藏11949个字……面对家庭,她说:“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龙应台不仅在表达亲情、友情方面细腻,她的古朴的笔风在刻画细节中也是可圈可点的。“车子骑到沙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能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反抢滩的尖锐木桩仍旧倒插在沙上,像狰狞的铁丝网一样罩着美丽的沙滩。”表面上看,这是对沙滩的环境描写,但实际上,它反讽了当今这个时代的祸乱与危险。为什么这么美丽的海滩却不能过?因为海滩上布满了隐藏着的地雷。为什么尖锐的木桩要倒插在海滩上?因为那是一国与另一国的土地纷争……她在这篇文章末写道:“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目送》,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深刻反思,它描绘了亲情,友情,用幽静的笔调写尽了世态沧桑。她写了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新的眼光看透人性。这是一本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死笔记,深邃、美丽。
《目送》读后感1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暖婉转,如风吹麦浪。《目送》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以及缠绵的不舍与绝然的虚无。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背影渐行渐远。”
书中与母亲隔洋通话的部分令我感动,母亲记忆力衰退记不起过去的事儿,龙应台便很用心地不让老人感到寂寞与悲伤。母亲略带撒娇地怪龙应台不回家探望她,龙应台安慰母亲,温柔地告诉她其实几天前才去看过她……“人老了都是这样吗?不断地缩小成一个点……”这样的问题,带着心疼与心酸,谁不会动容?
而这样一位母亲,却是向往美丽的女子:在六十五岁时突然去文了眉与眼线,七十岁还想去隆鼻。她多少次与龙应台站在梳妆镜前说:“女人,就是要漂亮。”
我想,这样一位爱美之人是值得尊敬的。她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不将年龄当作放弃美丽的借口,如此勇敢地做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做的。她摈弃世俗的旧观念,打破条条框框,伸手迎接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每个人都拥有那份美好,可惜多数人在车如流马如龙的世界匆匆过活,无暇回首流连风景。其实,那些花儿都不在心外,只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发现而已。
沙上印、风中音、光中影
《卡夫卡》这篇散文写的是龙应台在卧室“对战”一条千足虫的经历,在这过程中作者的各种思想起伏让人惊叹,捉虫这种家常小事也被她描述得一波三折。当她拿起杀虫剂时,不禁同情这条无辜的虫子,不禁让我感受到作者细腻的心思。龙应台查找了这条虫子的详细信息,不禁感叹“这虫子还真有它自己的风情和生命呢”。当她敏锐的心捕捉到这一感动时,内心也一定是十分充实而圆满的吧。每种情景,每件事物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有原因的,去关注这些小事,去思考想象的时候,那生活的美好便在心中绽放了。
生活不是一辆直达终点的'列车,应当享受过程而不是只追求目的。有多少人在忙碌中匆匆过完一生,回过头来却鲜有深刻的记忆。所以现在,慢下脚步,多留心客厅的角落,厨房的电灯;多留心妈妈的叮咛,外婆的饭菜;多留心一本书,一个微笑。用尽所有姿势,聆听世界的心跳。
沙上印,风中音,光中影,都是稍纵即逝的。但一瞬间的感动,却是无法磨灭的。每个人,怀着不同的情感来到“花”前,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姿,得到不一样的风情。
对于行路的我们而言,《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是深邃而美丽的,因为它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深切思考,对人生的深沉喟叹。华枝春满,悲欣交集。
当你来看此花时,世界都在改变着。
《目送》读后感15后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因明后天有事怕没时间去父母家,于是我便决定今天去看望父母。
11点多我给妈妈打了电话问问在不在家,妈妈说在家,正要煮饺子呢,一块过来吃口吧,我说刚吃完一会儿,你们先吃吧,不用等我。
我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便去蔬菜水果批发大院买了一些水果。到父母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妈妈跟我说他们刚吃完,问我要不要在吃点,我说不饿,等饿了再吃吧。见爸爸坐沙发里看电视,便问候了几句,爸爸今天的气色比以前好了很多,人也胖了一些,见到我来非常的高兴,感觉有说不完的话似的。爸爸告诉我你三叔来了,在里屋睡觉呢。我说哦,好几年没有见过我三叔了。
在我的印象里三叔非常的健谈,人长的也精神,脑瓜灵活,三叔曾经做过教师工作,后来又在政府机关工作,说话很有条理,脾气还好。正和父母聊天的时候,有人敲门,原来是找父母打麻将的。三叔可能也听到了动静,从里屋走出来,我看到三叔第一眼的时候都有些愣了,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眼里的三叔,瘦瘦的身材,矮矮的个头,满头的白发,整个人老了很多。听妈妈说三叔早上七点多就来了,早饭也是在父母家吃的,我也没敢多问什么,只是觉得人怎么突然间一下就老了呢,我想人老了都很恋旧吧,以前他们哥兄弟走动的并不怎么勤,奶奶走的早,是爷爷一手把他们拉扯大的,现在他们也都步入了爷爷辈,年轻的时候也曾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过,可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到老了还是这哥几个在走动,还是哥兄弟在一起觉得亲切。
爸爸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虽然是老二,但大家有事都来找他商量,妈妈对待大伯和几个叔叔、姑姑都象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一样,他们一来,妈妈都要到市场去买一大堆菜,然后亲自下厨。我的妈妈今年已经75岁了,可依然那么勤快,受苦受累从来不喊屈,都是一个人承担,我老公常跟我说,你们姐三个有***一半的勤劳就行了,每说这话的时候,我都会说没办法啊,谁叫你这么惯着我了,老公听了也很无语。不过在这里还真的要感谢老公一下,谢谢你这么多年来的娇惯与纵容,让我知道这份爱如许深情。
下午父母打麻将,我便睡了一会,四点多的时候我跟妈妈说我先吃一口然后回家了,怕晚了没车。妈妈便紧忙给我弄饭吃,临走又给我拿了不少东西,怕我这个吃不上那个吃不上,每次去妈妈都会问我这个要不要那个要不要。我说不拿了,太沉,妈妈说你可真懒,出门就上车了有啥拿不动的,我说好吧,那就少拿点吧。以前走的时候很少跟父母说一声我走了,我想可能依赖惯了,想事太少,每次走的时候从父母的.眼神里都能看出是那么的不舍,爸爸行动不是很方便,每次妈妈都要把我送到楼下,看我走远她才上楼。
做为儿女我想我做的还不够好,陪父母的时间太少了,姐姐和弟弟在外地不能常回来看望父母,而我虽然离的近一些,但有时候就是因为懒的动,去的次数也不是很多,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父母离我越来越远,所以现在只要有空就会去看看,没空的话也会给父母打打电话,父母知道你在关心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欣慰,很知足。希望朋友们有时间都常回家看看,因为世界上只有父母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