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辽阔草原音乐教案

时间:2025-02-28 10:53:21
神州大地辽阔草原音乐教案

神州大地辽阔草原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哈萨克族、藏族音乐、舞蹈及其乐器的基本特点。

2.初步懂得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藏族、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2.辨认冬不拉的音色。

教材分析

1.《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节奏舒展、自由,旋律起伏、欢畅,具有藏族牧歌的特点。五声商调式。从结构上看,第一句具有引子作用,同时兼起陈述作用,音区较高,节奏既有自由延长的长音,也有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藏族民歌切分的特点也比较突出。后三句的音乐材料几乎完全一致,仅在结尾处作了少许变化。从歌词上看,前三句突出描绘性和叙事性,最后一句突出抒情性,情景交融,抒发了藏族同胞歌颂共产党、歌颂解放军的真挚情感。

2.《我们的新毡房》为大、小调体系的歌曲,与本单元中蒙古族、藏族五声性调式体系的歌曲(乐曲)不同。哈萨克族民歌常有的附点、切分、连续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形态在这首歌曲中也有所体现。采用变换拍子(四二拍加四三拍),旋律节奏自由,音乐情绪活泼、奔放,具有较强的动感。此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这首民歌的歌词显然与新社会党对牧民的关切与爱护有关联。说明了民歌的即兴性特点。

3.《金色的阿勒泰》是一首冬不拉弹唱歌曲。歌曲赞颂了阿勒泰群山下美丽的牧场和家园。歌曲为四二拍,旋律节奏较为简洁。句式结构比较自由,旋律上有降七级音,为混合利底亚调式,带有欧洲调式体系的音乐特征。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新疆地区哈萨克族的音乐受欧洲调式体系的影响较大。

4.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藏族民歌特色鲜明,节奏舒展自由,切分特点突出。旋律起伏较大,具有典型的高原风格,包括山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等。

5.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特点:节奏自由,常有切分、连续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形态。音乐情绪活泼奔放,歌词即兴性强等。另外,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新疆地区哈萨克族音乐受欧洲调式体系影响较大。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导入

播放视频《青藏高原》显示西藏高原风光,简介西藏。

2.欣赏

(1)师:播放《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音频,让学生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

生:雪山、水、草、牛羊、鲜花……

师:你认为旋律音调和节奏有什么特点?教师弹琴。

生:学生随琴哼唱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思考回答。

音韵连贯:第1至3小节;跨小节连线第4、5小节,第6、7小节,第10、11小节,第14、15小节。

节奏自由:教师演唱1至7小节。

音乐风格:高亢嘹亮,装饰音多(如谱例中第2小节的前倚音)。

音区:跨度比较大,展现出草原辽阔和牧民粗犷豪放的性格。

师:弹奏曲谱。

生:再次随琴演唱,感受以上特点。

师:再次播放:《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音频,你能说说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吗?

生:由于地理环境及地方宗教语言文化的差异,草地山歌的音域宽广、热情奔放,犹如江河冲出闸门一泻千里。

师:举例说明你还听过哪些藏族风格的歌曲?(《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回到拉萨》等)。

师生共同总结藏族民歌的特点:音韵连贯、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高亢嘹亮,装饰音多,音区跨度比较大等等。

(2)全班集体表演,学生跟老师集体舞表演(边唱边跳),教师做好协调工作。

师:播放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音频。

生:学习藏族舞蹈中“甩袖”的动作,结合学习的“甩袖”与“三步一靠”舞步自由地随音乐跳舞。

师:在西藏,“歌舞”不完全是舞台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西藏确实是“歌舞的海洋”,可以说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

全班集体表演,教师做好协调工作。

(3)欣赏《金色的阿勒泰》

师:播放歌曲《金色的阿勒泰》音频,请谈一下你对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

生:歌曲旋律节奏较为简洁,句式结构比较自由,赞颂了阿勒泰群山下美丽的牧场和家园。

师:伴奏乐器是什么?

生:冬不拉,是一种二弦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

的传统乐器,弹奏性强,音色优美,余音短促有力,简单易学,携带方便,几乎家家都有,是哈萨克民族弹唱音乐的象征。

师:播放《金色的阿勒泰》音频。

生:学生聆听并画出这首歌曲的旋律线,呈延绵起伏的山峦状。

师:演唱形式如何?

生:由歌唱者自弹自唱。

师:千百年来,哈萨克族人民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民歌便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曲调如何?

生:普遍具有呼唤性的音调(歌曲第6、7、8小节),呼唤声进入民歌旋律,使其具有宽广豪迈的性格。曲调的语言性、叙述性较强,篇幅较大。

师:节奏如何?

生:节奏比较复杂,音乐结构不很规整。

师:歌词特点?

生:弹唱歌曲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

师:学生分组讨论哈萨克族少年边弹边唱赞美家乡的`歌,对我们有什么触动?你们想去那儿旅游吗,你们会有哪些收获?结合感受,总结哈萨克族音乐的特征。再次播放《金色的阿勒泰》音频。

生:感受并与教师共同总结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歌曲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有很强的牧歌特点,曲调中普遍具有呼唤性的音调,音乐结构不很规整,节奏比较复杂,常使用八三拍为主的混合拍。曲调的语言性、叙述性较强。

(4)欣赏《我们的新毡房》

播放歌曲《我们的新毡房》音频。

师:歌词描述了哪些美景?

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新疆哈萨克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称西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以丝绸之路而闻名世界。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过着逐水草而居,按季节转移的生活,住着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他们信奉伊斯兰教。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乐器是冬不拉,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宗教信仰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

生:聆听歌曲《我们的新毡房》音频。

师:结合乐谱,分析歌曲的结构,并说出与传统的哈萨克民歌有何不同。歌曲旋律、节奏、音乐情绪有何特点。

生:旋律节奏自由,音乐情绪活泼奔放,具有较强的动感。

师: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新疆地区哈萨克族的音乐受欧洲调式体系的影响较大。

请学生说出是哪个民族的?《我的家在日喀则》《蒙古人》《遥远的克鲁伦河》《珠穆朗玛》《回到拉萨》《美丽的姑娘》《玛依拉》《洗衣歌》等。

3.课堂小结

(1)这三个草原民族在民族风情、音乐文化等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①共同点:

这三个草原民族都是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都有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的民歌热情奔放都展现出草原辽阔和牧民粗犷豪放的性格。

②不同点: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服饰和生活习俗。民歌的风格不同,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不同使他们的民歌各有各的特色。

(2)少数民族人民用最朴实的歌声抒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也应以我国如此优秀的民族音乐为自豪,热爱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

《神州大地辽阔草原音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