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10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1幼小衔接和起跑线没有必要联系,上幼小衔接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正确的决策,因此,我的答案是家长不应该抱怨。如果家长在家庭中做好了亲子教育,哪怕小学一开始入门较慢,但也会慢慢爬升上去。收获父母高质量陪伴的而孩子,比起外面报班学习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习惯、在智力开发方面也相对更加均衡。这里面存在着一些误区,我们来了解一下。
1、幼小衔接班是必由之路吗?很多家长认为别人孩子都在学习幼小衔接班,如果我们不学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年级学生中做了这样一个小调研,结果发现,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孩子由于提前接触到了知识,因此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会反应更快,更自信,但这样的优势并不长久,在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有经历过幼小衔接班但是有更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逐渐缩短差距,逐渐赶上来。因此,可以说,学习习惯更加重要。
2、孩子的起跑线不在小学,而在家庭。我们经常把上小学的孩子,称为学龄儿童,认为是学习的初始年龄,而事实上,学前阶段,也就是我们说早期教育阶段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亲子互动实现系统的教育过程,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对于儿童的.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行为规范训练等。这些训练始于0-3岁,影响一生,很多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加重要。
3、要注意教育节奏,反对功利教育。教育不是为了获得高分,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过早激发功利、强调结果,只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畏惧成绩,厌恶学习。学习是一生的,培养对于学习的兴趣与习惯比起赢在起跑线要重要的多。
我觉得孩子抱怨幼儿园就不对了,除了幼儿园之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哦。
1.幼小衔接不是一个必需品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必需品,很多时候孩子都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这个阶段都是很多的培训机构制作出来的需求,国家教育提倡学前教育不要小学化,小学文化知识不减少,那么中间地带就会有培训机构来填补,这个机构就必须放大家长的焦虑,告诉你如果你家的孩子不上幼小衔接那么就会落后。
2.小学暂时落后也不用过于焦虑
小学阶段没有多少知识,孩子暂时落后,家长就好好的辅导一下就可以,一年级用不了一千多字,孩子的生命也不光光就学习这一件事,所以不要焦虑。
3.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教育的根本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根本,不要把责任推给其他人,很多时候从自身找原因,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孩子自身会有动力去学习,去探索。
幼小衔接不是必需品,家庭教育不能少,家长多关注,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2终身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是不断在进步的,为了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自己应该学会自主学习。学习组织培训,专家也推荐相应书籍帮助我们更好的进步成长,我选择了《幼小衔接这些事儿》这本书进行了研读。
我觉得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块儿。在我们身边幼小衔接存在很多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像小学过渡的链接,但是就是大班才开始幼小衔接工作吗?这里很多人有很多错误的观念。答案并不是如此。幼小衔接它是贯穿整个幼儿园的。在一些幼儿园、老师眼中,幼小衔接这个词代表着知识的传承和过度。
他们组织教学形式小学化、内容小学化、方法小学化、制度小学化、环境小学化、指标小学化。让孩子学习他们认为对的例如“拼音、数学”等等,忽视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到了小学以后一开始孩子会以为自己会的很多因此开始骄傲,懈怠。到了接触新的知识以后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开始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开始停滞不前甚至落后于其他孩子。所以改变社会、老师、家长们的观念是尤为重要的!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34月14日上午我们大班所有的孩子及部分家长参观了蔚斗小学,家长的同行目的在于让他们了解一下小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能更好地为孩子上小学做好准备。参观小学活动安排井然有序,重点为二,其一参观蔚斗小学颇具特色的活动——大课间,其二观摩小学生的教学活动,参观哥哥姐姐的教室,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让家长和孩子感触最深的是小学的大课间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绘画(儿童国画)器乐、合唱、篆刻、泥工等让人应接不暇,孩子们边看边不时的赞叹!具小学教导处主任王老师介绍,一部分孩子参加了社团活动,还有一部分没有参加的则自愿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比如腰鼓队、球队、放风筝、跳绳等等,像这些体育项目到了学期末都要进行考核。在满足兴趣的同时,促进孩子的发展。看着小学生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随行的家长不时地询问着孩子们:你想参加什么啊?孩子们不时的和家长交流着,似乎已经确定自己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还悄悄的来到了一年级的教室,老师正在上课。受到哥哥姐姐的感染孩子们非常安静、有序,站在教室的后排聆听着老师的讲课。最后回到幼儿园,孩子们交流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的不同,孩子们对上小学充满了期待!
本次活动感触最深的镜头有这么几点:
1、我们刚来到小学的操场,哥哥姐姐正要升国旗呢!在他们的带领下,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改往日的活跃变得肃然起敬,还学起了少先队员行起了队礼。分析:场面严肃,哥哥姐姐的示范熏陶带给了孩子不同的感受,潜移默化着孩子。
2、走廊上有一些开放式的图书区,孩子们休息时随时随地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图书,看好后整齐的.放回去。分析:开放的图书区、轻松的氛围,让孩子自主选择和阅读的机会,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又弥漫着学习的氛围。
3、一个四年级学生正在画一幅花卉的国画,侧峰、逆锋等笔法流畅,形象生动,丝毫不受我们参观的影响而走神。分析:这就是功底和定力。可想而知,举一反三,大课间活动搞得如此成功,归因到底就是项目丰富多样,满足孩子的兴趣;社团项目有针对性、指导性,有动有静,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喜好选择;坚持不懈,一个兴趣社团的运营有很多的阻点,需要我们坚持、不断调整。
本次之行,还收到了一些招生情况的消息,本届外地孩子的竞争十分激烈,针对这些我们大班班级可进行一些考试模拟,以往孩子不成功有些是对考试流程不熟悉、怯场,不理解小学老师的要求以至于面试失败,如我们能在幼儿园进行考试模拟相信孩子们会信心大增,同时也加强孩子有关方面的面试能力。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4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霞光幼儿园园长蒋宇霞在回答有关幼小衔接家长 ……此处隐藏3205个字……点点滴滴,这种即时的教育对孩子最为重要。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主渠道,三者应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有幸一位在书城工作的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我身处双重身份去阅读这本书,既是老师又是家长,很快它吸引了我,书里介绍了很多学校和家庭如何紧密配合搞好进入一年级时的最初的细节教育,有理论有实践,很多大道理和一些大理论都跑到一边,更多的是一些细节,孩子的生活、学习、学校、老师发生的事情等等,都被梳理的井井有条,这本书是教育家精神最好的见证。卓立校长人如其名,他的这本书也有卓然而立的品格,他用一生的学识和教育经验撰写了这本书,见解独到、观点新颖、指导性特别强,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我用一周的时间拜读了这本书,现在正向我身边的幼升小的家长朋友们引荐和分享,希望能提高大家的意识,能更好的起到引导作用,让家长们不再彷徨,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的走进小学校园。
读到书中第三章《喜欢老师,太重要了》,这点对于我来说深有感触。作为老师,我觉得必须得让孩子们喜欢,只有让他们喜欢,他们才愿意上你上的课,这点我是有体会的,和女儿有同感。从小班一入园,老师对于孩子来说太陌生了,但是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时间久了,通过慢慢地接触、平时的观察,加上年龄的增长,究竟“好”还是“不好”,他已经有了定论,确定是不是他喜欢的老师后,他会喜于见到老师,观察老师,乐意听老师讲话,当然愿意听老师上课啦,这对课堂学习效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是学习的首要因素。因此孩子也能学得很认真,从而掌握好的学习习惯,学到知识。我觉得,这和我平时的工作习惯有关,有些时候,我会和孩子换个位置,或者坐到孩子中间去,听听他们的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设身处地的从孩子角度去想、去做,很多想法的雷同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孩子的想法和创意甚至超过了我们老师,所以我会更多的遵从孩子的意愿。“爱上学”和“爱学习”是两件事,作为老师,要真正把二者结合起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9作为即将幼儿园毕业的幼儿来说,幼小衔接迫在眉睫,但是许多家长由于急于求成,在幼小衔接认识方面存在主要两个误区。
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提前让孩子学习过多的小学知识。
误区二:重视物质准备,忽视心理准备。
针对以上两个误区,咱们家园应该携手帮助孩子从哪些方面做好幼小衔接:
一、学习能力衔接:
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创新力、思维力等,让孩子养成创造思维的习惯,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学习, 爱上学习。
针对以上大班下学期着重从以下几点做起:
1、培养孩子上课的规则意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坐姿等。到6月份我们会逐渐将每节活动加长至35分钟接近小学每节课的时间。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上课时间。
2、本学期我们新创设了“我要上小学”的区角,让孩子爱上小学,向往小学生活,为上小学做准备。
3、我们还会开展各种识字游戏:包括词语开花、幸运字等游戏。
二、行为习惯衔接:
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性、适应性、时间观念、责任感等良好品质,让孩子更好的适应严格管理的小学生活。当然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等也得需要家长在家注重这些习惯的培养。
1、改掉丢三落四的习惯:平时活动时记得自己的作品要记得做标记,请家长教会孩子写自己的名字。我们可以在最后两个月每天养成“画日记”的习惯。主要为上小学后记作业、写作业做准备。
2、独立性的培养:锻炼幼儿独立扫地、拖地收垃圾的能力,独立收拾区角为他人服务。
3、进行竞选小班长的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自信心。
三、情商社交衔接:
老师针对性的引导与关注,良好的礼仪礼貌训练,让孩子融入到学校的大家庭中,增强孩子情商社交能力,让孩子自信、大方、受欢迎。做好各种心理准备:
1、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2、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
3、给幼儿课间10分钟,让幼儿体验课间10分钟需要做什么事情。 我们会提醒孩子模拟小学的课间十分钟,入厕、洗手、喝水,然后再自由玩耍。
4、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
真正适合孩子的幼小衔接需要我们家园携手努力,掌握正确的幼小衔接理念,从物质、心理两方面着手帮助孩子顺利升入、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学前班教育心得随笔10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不是百分之百的对,也有百分之90的差不多。一个孩子,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学习模式。父母开心一逗,就知道笑;拿来奶瓶,就知道要喝奶,而且特高兴;父母生气,就知道心情不好。慢慢大了些,就会学着爸爸喝酒、抽烟的样子,学着妈妈穿高跟鞋、走路的样子,再大点就会学奶奶戴眼镜、学爷爷拄拐杖的样子。以至于慢慢学会了去模仿家长更多的习惯,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总喜欢悄悄的去模仿,他们很多时候无法分辨好的或者不好的,所以导致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更多的话是“这是跟谁学的”,殊不知这都是他们的罪过,这也是我经常和家长交流时听到的最多的话,我也只能把“言传身教”这句话传送给他们,目的是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去解决,从而教育自己的孩子。
大班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此时更为紧张,因为开学后他们即将面对升学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和各种心理压力,所以我利用业余时间一直都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如何缓解各方面压力,有何更有效的方法做好准备,以便应对家长的各种问题,刚刚又读了一本《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中的一段“分享的成长”,感觉这和我的教育观点一致,里面的事例也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也让自己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如何更好做好孩子的.后备力量。对于我们这个班,一路带来,已经走过了将近3个年头了,他们的一切,包括孩子和家长,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特别是即将进入小学的他们,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等方面是否做好了准备,我想家长比我更急于知道答案,这些绝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教育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所以孩子打进入幼儿园第一天开始,家长就要和幼儿园、老师一起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养成很多好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老师会谈到,怎么怎么学习,如何养成好习惯等等,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学习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走向社会,以至于以后的生存,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学会做人。现在的家长在这一点认识都很模糊,他们会一味的追求高分,会导致低能,智商是重要,情商更重要。因此,书中也强调了初入园到大班幼升小的孩子,最基础、普遍的教育就是“分享中的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